解密江口沉银文物出水过程 |
![]() 寻宝看点
人民政法 讯(记者 杨琳 吴晓铃 何浩然)据人民网 3月20日正午,暖阳当空,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旁,是高高的围栏。围栏里就是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现场,不少身着工作服、头戴安全帽的人员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,机器作业发出的轰鸣声清晰可闻。 两个多月时间,1万余件文物,它们究竟是怎样被发掘出来的呢? 金属探测打前站 相比陆地考古只需一把洛阳铲进行前期勘探,江口沉银水下考古采用了更“高精尖”的金属探测,如曾经运用到兵马俑发掘中的电法勘探仪。在考古现场,电极分布在各个监测点,利用微机工程电测仪对数据进行测量并标记。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说,前期通过金属探测、磁法、电法和探地雷达等物探手段确定了发掘区域, 发掘过程中,精准记录每一件文物的出水位置,在重点区域安装延时摄影,搭建整个遗址的考古数据管理系统等,保证了考古工作科学、有效进行。 机器人工“双保险” 在发掘现场的河道对面,记者看到一块写有“筛选区”的标识牌,其后是一台筛选机,这是出水文物必经的一道“工序”。“发掘过程中有很多比较细小的文物, 像戒指、耳环,尤其是银制的,颜色跟泥土很相似,所以发掘出来的沙石全部要通过这个筛选机筛选一道。”刘志岩说,首先要通过水来冲洗,把泥、沙和石头分离开,再经过有四层筛子的振动筛,把大大小小的沙石分开。机器筛选完,工作人员还要再一次排查,把可能遗漏的文物捡回来,实现双重保障。 对出水文物的保护更是小心谨慎。例如此次发掘的一个重大发现、张献忠转运盛放银两的工具木鞘,“当工作人员使用内窥镜去探测木鞘里到底有多少银锭,要用毛巾对它进行保湿,因为木鞘本身是木头,脱水后很容易开裂。” |
上一篇:平等的幻象:安迪·沃霍尔与《十位莉兹》 下一篇:文化类企业的成本从何而降 |
- 吴晓刚被中国周易新闻网聘为新闻中心副主任
- 安监总局:今年前十月生产安全事故下降两成
- 微软有望超越苹果成全球市值最高公司
- OPPO投2.16亿美元在印度建工业园
- 特朗普重塑美国贸易政策架构
- 多维创新助力以色列信息产业发展
- 韩公务员平均年薪近35万人民币 系普通人
- 阿根廷前总统被控贪腐 超6亿美元资产被冻
- 蒙古国再次跃升为内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
- 俄罗斯贸易顺差1-11月下跌43.7%
- 马石油与和谐汽车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
- 雄县“燕南”:雄安文化的一面旗帜
- 庆祝建党98周年主题活动在天津市化学试剂
- 宣和书院“红心向党”将军部长公益文化交流
- 香山卫星地球站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验收在京
- 阮先锋应邀出席第五届中国资本论坛领
- 河北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杨志国会长受聘吉
- 纪念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七
- 广平供电分公司严阵以待迎战夏季用电高峰
- 建业·世和府:助力一带一路 胡正塬为豫商